在學生做報告的時候,常見的抄作業來源 Wikipedia 是哪些人寫的呢?編寫 Wikipedia 又有哪些要注意的地方呢?
本次邀請到具有十幾年編輯經驗的台灣維基媒體協會理事長 Ffaarr 與具有兩年編寫經驗的阿猴,來聊聊大家最熟悉的陌生人 — Wikipedia。
編寫維基百科的人需要哪些能力?
Ffaarr 表示雖然編寫維基百科在技術上會需要編寫低難度的語法,但只要願意學習並不會造成編寫條目的阻礙。
實際上,更重要的是文字寫作的能力。維基百科畢竟是一本的「百科全書」,編寫者對文字的基本掌握與合理使用參考資料的能力才是維基百科最需要的人才。
維基百科發展至今,語法或規則等編輯門檻也隨之上升。不過新手即使只要把握前述的原則,將有興趣的內容透過自己的文字並附上參考資料,也是會有老手幫忙修改格式使文章符合維基百科的標準。而新手就可以在老手幫忙修改文章的過程循序漸進地學習。
此外,新手也可以參加協會舉辦的線下寫作聚會,讓老手在現場直接指導相關語法或規則。所有活動的資訊可以在 中文維基百科首頁 或 協會粉絲專頁 看到相關資訊。
新手要怎麼避免貢獻的內容遭到刪除?
阿猴以前在新手時期,往往會戰戰兢兢地提交內容,害怕提交的內容踩到侵權之類的地雷而導致被刪除。
Ffaarr 表示相較於現在維基百科,在很久以前的維基百科的確比較不容易被刪除內容,因為當時沒有什麼規則,所以大家就盡量提交內容。到了後來內容數量成長後,規則才跟著增加。
通常被刪除有幾種可能性,首先是明顯惡意破壞、廣告,這類內容往往很快就會被刪除。其次是侵權的內容,文字如同其他創作也有著作權,如果提交的內容有整段複製參考文獻的狀況,即使註明出處,仍然是屬於侵權內容。整篇侵權的內容通常也會很快地就被刪除。
除了以上兩點之外,維基百科做為一部百科全書,其內容必須有可靠的來源當作佐證,不能依賴個人觀點的部落格或編輯者的自己的觀感來編寫。因此當一個主題的內容缺乏相關的可靠來源佐證時,這篇文章就會被刪除。
想了解更多維基百科嗎?用 Podcast 來收聽完整內容吧!
節目連結:Spotify, KKBOX, Apple Podcast, Google Podcast
訪談時間:2021 年 5 月 2 日 @ 摩茲工寮
工作人員:Bob, Annie, CrBoy, Om, Ada
Open Questions 是 COSCUP 在 2021 年訪問開源社群的 Podcast 企劃,一方面為台灣開放內容、開放資料、開放原始碼的社群留下數位記錄,二方面也希望能讓大家更了解這群人在想什麼。